国产日韩在线观看,亚洲激情在线视频,高清国产性色视频在线,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

        中國共產(chǎn)黨新聞網(wǎng)>>黨史
        分享

        真正的家底

        2023年10月31日08:31    來源:中國組織人事報

        原標題:真正的家底

          家底,是一個家庭經(jīng)濟實力和生活狀況的體現(xiàn)。家底厚實,說明這個家庭有經(jīng)濟實力,日子過得殷實舒適。下面幾則故事告訴我們:家底一旦與黨和人民事業(yè)相聯(lián)系,就能折射出共產(chǎn)黨員、革命軍人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,閃耀出崇高的人格魅力﹔同時還告訴我們,共產(chǎn)黨人真正的“家底”不是金錢銀元,而是崇高的信仰、無私的精神、艱苦奮斗的作風。

          一

          歷史文獻片《回望延安》講述了一則“毛澤東借錢的故事”。1935年冬,剛到陝北的中央紅軍衣衫襤褸、缺吃少穿。紅軍剛剛歷盡千難萬險,又時值大雪紛飛的寒冬,部隊沒有過冬的棉衣,面臨著飢寒交迫的困境。此刻,毛澤東想到了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,便寫信向他借錢。

          在四路長征紅軍當中,徐海東、吳煥先率領的紅二十五軍,率先結束了艱苦卓絕的征程,先期到達陝北,鞏固和發(fā)展了陝北根據(jù)地。這不僅使中央紅軍有了立足之地,而且為陝北紅軍支持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而毛澤東之所以用“借”的方式,是因為他深知,剛剛合編不久的紅十五軍團同樣拮據(jù)。

          中央紅軍負責后勤工作的同志找到徐海東,送來了毛澤東的借條。徐海東接到毛澤東的信后,沒有半點猶豫,堅定地對后勤的同志說:“毛主席寫信來借錢,說明黨中央比我們更困難。我們哪怕不吃不喝、挨餓受凍,也要支援中央!”其實,當時的徐海東部家底並不厚實,僅有七千塊大洋,人吃馬喂也維持不了多久。他馬上指示財務人員拿出五千塊大洋,送出其家底的三分之二還要多。

          若干年后,毛澤東對此事仍舊念念不忘,稱贊說:“在陝北最困難的時候,多虧了海東同志借給我的五千塊大洋,那可是為革命幫了大忙啊!”

          自己的家底並不厚實,還在關鍵時刻拿出來送給中央,足見徐海東的黨性有多麼堅定、對革命事業(yè)有多麼忠誠。徐海東自參加革命后,從北伐到抗日,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,全身有17處彈痕﹔他在戰(zhàn)爭中先后失去66位親人。在斗爭中,徐海東鑄就了對黨高度忠誠的品格。

          二

          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裡,收藏著三塊銀元,看上去與其他銀元沒有什麼不同。然而,這三塊銀元卻是國家一級文物。

          1941年,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,為打破國民黨政府的經(jīng)濟封鎖,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指派肖林“下海”,開展經(jīng)濟活動為黨籌措經(jīng)費。

          肖林,原名肖本仁,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,“肖林”是他常用的筆名。接受組織交給的任務后,肖林意識到地下經(jīng)濟工作的重要性,須臾不敢懈怠。1941年4月,肖林與妻子王敏卿一同回到江津,開辦“恆源字號”商行。肖林夫婦起早貪黑,辛苦經(jīng)營,生意越做越大。后來,肖林又遵照黨組織的指示,將業(yè)務向上海轉移,成立了華益貿(mào)易公司。

          肖林掙來的資金,為黨組織提供了重要經(jīng)濟支持,隻要接到上級指示,他總能在第一時間提供經(jīng)費。他的原則是“組織上什麼時候需要,就什麼時候給﹔要多少就給多少。即使不夠,想方設法也要湊足,絕不能誤事”。

          肖林憑著卓越的才能為黨籌集了巨額經(jīng)費,有力地支持了革命事業(yè),而他自己和家人卻不肯花公家一分錢。肖林的妻子王敏卿曾說:“我們什麼樣的錢沒見過?……但那都是黨的財產(chǎn),一分一厘也不能挪用的。”

          新中國成立后,華益貿(mào)易公司完成歷史使命宣布撤銷,一次性向中央上交資金。肖林將公司資金如數(shù)上交,自己僅請求留下三塊銀元作為他們夫婦從事地下經(jīng)濟工作的紀念。1997年,肖林又將他珍藏了40多年的銀元捐獻給了博物館。

          肖林為黨創(chuàng)造了那麼多的財富,積攢了那麼雄厚的家底,自己卻不貪分文。“三塊銀元”勝過厚重的教科書,教會我們看淡金錢、追求崇高,厚植共產(chǎn)黨人的“精神家底”。

          三

          在新疆軍區(qū)某紅軍師師史館裡,保存著一批特殊的家底——從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留存下來的2930塊銀元。年代久遠,銀元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華,但其中所蘊含的革命傳統(tǒng)卻穿過歲月,發(fā)出耀眼的光彩。

          1932年,延川的紅軍在一次戰(zhàn)斗中繳獲了敵人物資,給每名干部發(fā)了一塊銀元零用,可大家誰也不舍得花,都悄悄地收藏起來。后來,一次戰(zhàn)斗結束后,得知部隊購買急需藥品的資金不足,大家紛紛從懷裡掏出帶有體溫的銀元交給組織。打那時起,部隊就把節(jié)省一塊銀元作為光榮傳統(tǒng)傳承了下來。

          1949年,在解放蘭州的戰(zhàn)役中,該師某團四連英勇作戰(zhàn),攻下蘭州后,全連僅剩4人。戰(zhàn)斗結束后,團裡將繳獲的100枚銀元分給新組建的四連。這些資產(chǎn)對於連隊組建十分重要,但大家一致表示:“銀元要留到最需要的時候用!”這批銀元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。

          后來,這支部隊到甘南剿匪,四連多次打先鋒,傷亡過半,其他連隊又不約而同地將節(jié)省下來的銀元送給四連,支持他們恢復重建。因為銀元數(shù)量越來越多,連長將這些攢下來的銀元交給了上級組織,受到財務部門重視並單獨存放。

          “家底”就這樣代代相傳。不論在高原雪山跋山涉水,還是遇到嚴寒、飢餓等各種困難,該部官兵始終沒有動用這些銀元。師部歷經(jīng)10余次換防,堅持把一塊塊銀元節(jié)省保存下來,銀元的數(shù)量逐漸增加到了2930塊,后與其他物資一起運到新疆。

          2930塊銀元是紅軍師寶貴的“家底”,折射出的是一代一代官兵勤儉節(jié)約的“家風”、不貪不佔的“家規(guī)”。如今,新兵入伍第一課,便是到師史館接受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﹔老兵退伍離隊前,也要到師史館接受最后一次教育。那2930塊銀元串起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讓每一名官兵感悟到信仰的力量、奮斗的艱辛、戰(zhàn)友的情誼。

          (摘編自8月4日《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》 向賢彪/文)

        (責編:劉圓圓、萬鵬)
        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

        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